??▲梨子園村村民譚文香夏天在茶園采茶。受訪者供圖
??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莫鑫
??對于梨子園村的“茶奶奶”來說,過去一年,是靠茶掙錢的第一年,幫子女減輕了不小的負擔。
??楓香鄉梨子園村位于貴州省石阡縣的山區,海拔800米至1200米的高度配合武陵山區的土壤與氣候,適宜茶樹生長。
??村里在2009年前后栽了不少茶樹,但茶產業一直沒做起來,不少茶園就此荒廢了,草長得比人都高。
??這幾年,村里依靠財政銜接資金、東西部協作項目、新華社幫扶力量協調來的捐贈資金,辦起了茶葉加工廠,讓村民對茶有了盼頭。
??全村500多名村民,200多名青壯年在外務工,現階段村里茶產業想發展,就得指望著六七十歲的“茶奶奶”們。
??2023年的夏季,首次有茶青收購商來村里收購夏茶,雖然價格只有三四塊錢一斤,但對老人們來說,一天能采出個百八十塊,也是筆可觀的收入。
??夏茶采收首日,臨近收購點打烊,78歲的徐顯芝才送茶青過來。身子有些佝僂的她,背著一個半人高的背簍,里面裝著30多斤茶青。結了125元現金后,她背起空背簍笑著離開,不忘喊上一句:“明天我還來!”
??徐顯芝是村里有名的“采茶快手”,不少五六十歲的茶農都要向她討教“雙手同時采茶”的絕活。
??春夏兩季,她和老伴在自家不到4畝的茶園里,采出1萬多元,冠絕全村。年底,徐顯芝算了一下花銷,2023年掙的茶青錢,六七成支付了自己和老伴的藥費。
??“幸虧有這筆茶青錢,不然藥費還得是兒子和兒媳出。”徐顯芝說,剩下的4000元,她和老伴準備過年給孫子、孫女各包一個紅包。
??茶園冬管時,村里從貴州湄潭請來了技術人員做培訓。一起參加培訓的還有78歲的徐興明奶奶。她目前獨居,茶園雖然不大,但好在管護精細,不到兩畝的茶園,也采出4000多元。
??徐興明患有慢性腦梗塞,2023年在縣醫院住院兩次,醫保報銷后花了2000多元,再加上平常治療高血壓的用藥,種茶采茶賺的錢基本夠用。
??“今年我想辦一個慢性疾病證,這樣藥費還能再節省一筆。”徐興明原先在家里還養豬,年紀一大,干不動了,也就管管茶,種幾分地玉米,再喂幾只雞。
??與兩位徐老太相比,今年80歲的譚文香管茶就顯得有些力不從心,自己和老伴邵憲臣管十畝茶園,春夏兩季只采出5300元左右。加上賣玉米的1700元,養老金3400多元,2023年老兩口的收入加起來剛剛超過一萬元。
??冬管時,老兩口五六點鐘就起床,喂好豬,做好要帶到茶山的飯菜后就出門了。在山上一干就是一天,快日落再回家吃飯。
??“我們五月買了一頭豬,160多斤,花了2080元,十月份又買了兩頭小豬,一共花了1600元。”譚文香和記者算了算去年的花銷。
??“每個月電費要四五十塊,兩個人的手機話費要百八十塊,買了幾個曬玉米的席子700塊,今年買米花了1000塊,我倆人每個月的藥錢加起來還要200多塊……”邵憲臣在旁邊又補充了一大串日常花費。
??“兩個兒子都很孝順,每年分肉都要給我錢,我不要錢,他們就不要肉。”譚文香家的年豬眼見著要長到360斤,她計劃給兩個兒子各分一扇100多斤的豬肉。
??“雖然我今年80歲了,但是還能背60多斤的背簍,身體還可以,我覺得自己能干到90歲。孩子們東奔西跑打工不容易,能幫他們減輕些壓力就好。”譚文香說。
??“聽說湄潭那邊有斜挎在身上的采茶竹筐,既透氣,還能裝10斤茶青,能不能讓村里幫忙聯系去買一個,省不少事兒,看著像那么回事兒。”新的一年,這是三位“茶奶奶”的共同愿望。
(責任編輯:王翔)
聲明: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本文摘編僅作學習交流,非商業用途,所有文章都會注明來源,如有異議,請聯系我們快速處理或刪除,謝謝支持。
(原文章信息:標題:貴州“茶奶奶”:背簍撐起村里的茶產業,作者:莫鑫,來源:新華每日電訊10版,來源地址:http://www.news.cn/mrdx/2024-01/26/c_1310762202.htm)